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直接从2023年的114亿掉到80亿,跌幅接近30%。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7.84亿元,同比由盈转亏,降幅高达255.12%。更惨的是净利润,从赚5个亿变成亏7.8亿,这是公司近十年头一次出现年度亏损。
作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央企地产平台,信达如今陷入营收腰斩、利润暴跌的困境。究其根源,不是运气不好,而是战略失误的必然结果。
2015-2017年,信达地产在土拍市场疯狂拿地,上海顾村、深圳坪山、杭州南星桥......8块地王砸下440亿真金白银。当时没人想到,这些“地王”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2024年财报显示,仅一线城市项目因限价政策就导致售价下调6%,直接吞噬掉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。
尽管信达地产2024年实现销售额82.69亿元,但营收仅80.28亿元,二者差额表明销售未能有效转化为当期收入。年报显示,公司房地产项目结转规模同比大幅减少,主要因项目交付周期延长及部分区域售价下调。
存量去化艰难也是问题之一,信达地产加速现房、商办及车位去化,但效果有限。其存货/营收比高达435.46%,远超行业健康水平。高库存不仅占用资金,还加剧资产减值风险。
年报披露,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.2亿元,同比增加67%,进一步侵蚀利润。
同时,三费攀升也正在吞噬毛利。尽管毛利率同比提升11.82个百分点至30.25%,但销售、管理及财务费用(三费)总额达22.78亿元,占营收比例28.37%,同比激增36.84%。其中,财务费用增长尤为突出,主要因有息负债规模维持高位(374.69亿元),且融资成本上升。对比同行,保利发展2024年三费占比仅为15%,信达地产的费用控制能力明显落后。
2024年代建项目销售11.62亿元,占总销售额14%。但代建业务利润率偏低,实际利润率可能低于10%。年报未单独披露代建业务利润,但整体净利率-10.07%。
纾困基金短期难贡献收益,200亿元纾困基金需长期运作,优先用于“保交付”,投资收益回报周期较长。截至2024年末基金尚未实现项目退出,反而加重资金负担(信达需出资100亿元)。
作为四大AMC之首,中国信达2024年净利润暴跌48%,自己都在泥潭里挣扎。指望母公司输血?财报显示,中国信达2024年收购中小银行不良资产超1400亿,自己都忙着填坑,哪有余力顾及信达地产?所谓的“资源协同”不过是画饼,2024年信达地产融资成本飙升到8.2%,连央企身份都兜不住的高利贷,暴露母公司力不从心。
2023年挖来万科老将宗卫国,本想复制高周转神话,结果水土不服。信达地产的主业是“不良资产处置+代建”,这和万科的“快周转+标准化”完全是两套逻辑。让擅长盖刚需盘的万科团队去啃烂尾楼硬骨头,就像让内科医生做外科手术。
信达地产高喊“纾困救市”,结果把自己救进了火坑。2024年砸100亿参与200亿纾困基金,美其名曰“盘活烂尾楼”,实际却是“用烂钱填窟窿”。这笔钱投下去连个响都没有——年报里白纸黑字写着“基金尚未实现项目退出”,反而让本就紧绷的资金链雪上加霜。
2024年信达地产疯狂甩卖20个项目股权,回笼资金不足30亿。但相比374亿的有息负债,这点钱连利息都不够塞牙缝。更糟糕的是,甩卖的都是核心资产——上海宝山项目打折40%贱卖,合肥包河项目亏损1.2亿出清。这哪是断臂求生,分明是剜心自救。
对于2025年发展,信达地产表示,将继续坚持“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”的稳健经营策略,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,重点围绕“拓宽业务来源、加快资金回收、加强能力建设、提高组织效率”。2025年,公司计划销售额105亿元,回款额100亿元;计划新开工面积12.55万平方米,计划竣工面积120万平方米。
要说信达地产的未来,短期看确实不容乐观。2025年公司计划销售额105亿,但一季度只完成24亿,照这个速度全年目标怕是悬。更麻烦的是债务到期高峰,2025年有177亿债务要还,,而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只有-11亿,更要命的是,美元债利率飙升到12%,每个月的利息支出就高达上亿。除非中国信达愿意豁免债务,否则破产重组将是大概率事件。
更可怕的是,公司高管集体“躺平”——2024年员工离职率高达37%,投资拓展部门几乎跑光,一锅端减员投资部。现在唯一能做的,就是祈祷中国信达能拉兄弟一把。
曾经的“地王制造机”,面临诸多挑战。信达地产的溃败,是盲目加杠杆、赌政策、玩资本游戏,这些曾经的暴富密码,如今都成催命符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4 某某沙盘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:蜀ICP备2001023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