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调整从一开始的问题房企暴雷,到大量的民企躺平,再到万科等混合所有制房企的风声,再到国央企的规模利润同步下滑......据CRIC数据,全口径千亿房企数量直接回到2016年(11家)。
从市场角度看,市场剧烈下滑后的“史诗级”救市,也只迎来短暂的政策“甜蜜期”,从“5·17”到“9·26”,政策刺激下市场释放了短暂的热情,但更多的购房需求仍在潜伏,更多的投资需求则直接消失。
2024年,对于房地产来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。这在身处其中的房企身上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房企年报发布后,我们对一些典型房企的2024年进行了集中观察和总结,其中有华润、中海、招商蛇口等过得还不错的央企,也有龙湖、绿城等口碑仍在的房企,也有在风口浪尖上飘荡了一年的万科。
第二曲线%,资管业务REIT破局:商业和公寓REIT成功上市后实现大资管的闭环。
其一,房地产行业高库存压力依旧存在,未来市场要回暖,长期看,需要重新构建一个大的商品房供求平衡关系;短期看,则依赖于商品房收储,房贷利率等政策的落地节奏与力度;
其二,落实“调节奏、调结构、调布局”三调投资策略,推动土储资源换仓和结构优化。
其三,仰赖存货管理策略,打响销售维稳战。2025年,华润可售货源货值为5009亿,其中存货占比为42%,比例较上一年降低11%。新货占比过半,销售去化率得到进一步保障。
华润2025年供货节奏主要集中在下半年,Q1只大约新推9%货量,即便如此,华润今年前2个月累计销售251亿,同比增长22%。在拿地端,今年前2月,华润连拿9宗地块,权益拿地232亿,成为行业第一。对比去年拿地意愿明显提升。看起来,华润25年意图以攻为守打开市场新局面。
全年销售合约额3107亿,同比增长0.3%,成为前十房企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企业,权益销售排名行业第一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海在北上广深及香港五个城市实现销售合约额1640亿元,占年度总销售的61%。
在拿地拓储方面,中海年内投资力度虽出现大幅下滑,但在核心一二线城市的投资强度得到进一步加强。
不过,需注意的是,中海毛利率亦拦腰斩断,从2020年的30.1%降至2024年的17.7%。而在毛利率下行影响下,归母净利润录得近39%同比降幅,与2020年相比缩水超六成。
而对于未来的投资,中海管理层提出,将继续聚焦于一线和部分强二线城市,并积极关注机会型城市。在项目选择上更聚焦于项目确定性,包括现金流、现金利润情况。
与此同时,公司总资产减少5.3%,总负债减少6.3%,净资产减少3.4%;员工人数同比减少3000人,幅度为6%;董事、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总报酬降幅约51%。
此外,2024年拿地投入锐减,全年只拿了26块,同比上一年拿地数目减少了53%,投资缩了61%。
招商蛇口快速收缩的目的,在于要“全面打造‘堡垒式’的资产负债表及‘棉袄式’的现金流量表”,传递出其对财务安全的格外重视。
收缩效果立竿见影,年报显示,招商蛇口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20亿元,期末货币资金余额达1004亿元,达到近5年的最高水平。
2024年龙湖实现营业收入1275亿,股东应占溢利104亿,剔除公允值变动等影响后之股东应占核心溢利69.7亿,同比下降39%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运营及服务业务贡献收入267.1亿,同比增幅达7.4%,在总营收中占比提升至21%,贡献毛利额143亿,同比增长6%,占比70%。
报告期末,龙湖的有息负债总额为1763亿,较年初大降163亿。净负债率为51.7%。本次业绩会上,龙湖管理层也提出了当前的若干思考:
①2025年是龙湖债务结构转化的关键一年,也是最后一年,将持续降低有息负债总额,从2080亿一次性压降至1400亿(减少680亿)。
③力争28年第二曲线收入过半,届时,龙湖将成为国内地产行业首个完成收入结构转型的房企。
围绕这两项,一方面通过提升五大航道各自正向现金流去降负债总额,另一方面用长周期经营性物业贷款去替换3、5年的信用债融资。
对于净利润变化,主要是受存货减值影响。2024年,公司计提减值及公平值变动损失达49.2亿,较去年增长146%,
其二,寻找结构性的小众投资机会,例如去年苏州双湖板块项目,利润和溢价情况都较为可观;
近期,绿城人事出现变动,原董事长张亚东辞职,中交系高管刘成云“空降”接任。此番调整之后,绿城的央企属性或将进一步加强,中交集团亦将进一步提高对绿城的主导权。新的阶段,大股东中交集团的支持会越来越强。
不过,与利润规模形成鲜明对比,保利置业的资金库仍然充裕,截至年末现金总额高达347亿,同比增长8.8%。
据管理层透露:当前大部分房企投资策略都是聚焦核心,对比而言保利置业则要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,一些单价太高或总价很高的项目对保利置业来说风险太大。
对于保利置业以及类似规模的企业而言,当前在投资端或的确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,即:单价地王不敢拿,总价太高不适合,想要一些价值发现的地块,但操作难度又比较大。不像大房企有底气,又不像小房企灵活,不上不下极为难受。
实现营业收入3431.8亿元,同比下降26.3%。从营收构成看,房开及相关资产经营业务贡献营收3010亿,占比87.7%,毛利率9.5%。
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-494.8亿元,由上年的盈利转为大幅亏损,同比下降506.8%,这也是万科自1991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。
大幅亏损主要系对部分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。全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1亿,相当于把未来三年的利润提前出置。另外信用减值264亿(主要来自于其他应收款),两者合计335亿,占到总亏损近70%。
截至2024年末,万科总资产12863亿,总负债9474亿,净资产3389亿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约2027亿,资产负债率为74%,净负债率81%。有息负债合计3613亿元,较年初增长412亿元。
【点评】万科这份年报是一份典型的行业转型样本,旧模式崩塌,新模式未稳,深圳国资入局能够暂时的续命,但真正破局,或仍需看销售及经营服务类业务的内生造血能不能转变成真金白银。
更多关于房地产企业观察以及策略研究,我们在《晨光地产行研》里有详细地探讨和呈现,欢迎咨询。
【以上内容为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不代表所在企业观点。】
Copyright © 2002-2024 某某沙盘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:蜀ICP备20010232号